上海航運交易所于9月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,集裝箱運價指數(SCFI)大幅下跌236.8點至2726.58點,周跌幅擴大至7.99%,這已是連續第三周呈現下滑態勢。四大主要航線無一幸免,其中美東至中國及歐洲航線成為重災區,分別暴跌11%和10.76%,而美西至中國及地中海航線也分別下跌6.37%和8.71%。
此番運價下跌的原因復雜多樣,主要歸因于船舶供應過剩與貨物需求不足之間的矛盾加劇,加之歐美市場需求放緩及美東潛在罷工的陰影籠罩。
船公司原本寄望于國慶長假前的小旺季,計劃于9月15日上調美國航線運價,但多數貨代對此持悲觀態度,認為實現漲價難度頗大,并密切關注美東碼頭工人協會(ILA)勞資談判的進展,特別是10月1日可能爆發的罷工事件。
ILA勞資合約將于9月30日到期,若雙方無法就新協議達成一致,ILA主席已明確表示將于10月1日凌晨發起罷工。此次罷工威脅尤為嚴重,美東上次罷工可追溯至1977年,持續44天之久,對供應鏈造成了深遠影響。此外,新合約談判中,ILA提出的條件遠超資方接受范圍,加之資方對碼頭自動化的堅持,雙方分歧顯著,即便不爆發全面罷工,也可能出現怠工現象,對集運市場供需造成重大沖擊。
業內普遍認為,無論是罷工還是怠工,都將嚴重擾亂供應鏈,尤其是考慮到紅海危機的持續影響,即便是短暫的罷工也可能導致碼頭作業需數月方能恢復正常,進而波及全球船期與碼頭運作。因此,有物流巨頭敦促客戶盡快出貨以規避潛在風險。
美東罷工的不確定性促使部分客戶采取觀望態度,延遲出貨,而急于出貨的貨主則可能選擇改道美西,這迅速拉低了美東航線的運價,并可能在未來幾周內繼續拖累其下跌。然而,若貨量成功轉移至美西,或將減緩該航線運價的下跌壓力,甚至可能在未來數周內實現止跌。
從長遠來看,美東罷工疑慮對船公司而言可能呈現“短空長多”的局面。一旦罷工成為現實,大量貨量涌向美西,可能引發新的供應鏈瓶頸,進而推動運價逆勢上揚。此外,美國總統大選背景下的勞資談判更添變數,工會訴求疫情期間外國船公司豐厚利潤卻未充分回饋美國工人,這場斗爭不僅關乎經濟利益,更是美國工人與外國船公司之間的對抗。
最新9月6日SCFI運價指數:
遠東到歐洲運價為3459美元/TEU,下跌417美元,周暴跌10.76%;
遠東到地中海運價為3823美元/TEU,下跌260美元,周跌6.37%;
遠東到美西運價為5605美元/FEU,上漲535美元,周跌8.71%;
遠東到美東運價為7511美元/FEU,下跌928美元,周暴跌11%;
波斯灣航線每箱運價1509美元,周跌247美元,周暴幅14.07%;
南美航線(桑托斯)7523美元,周跌175美元,周跌幅2.27%。
近洋線方面:
遠東到東南亞航線(新加坡)每箱運價467美元,周跌30美元,跌幅6.03%。